中文的最基本单位是“字”,多个字组合起来叫做“词”。而英文的基本单位是“word”,被翻译成中文的“词”,而由多个“word”构成的东西“phrase”,就只好翻译成中文“词组”。 我们用中文的时候,最初带着“字典”,常用汉字学完之后,就开始更加依赖“词典”。在中文世界里确实是这样,“顶多就是查词”——成语(生搬硬套)、俗语(不到黄河不死心)、典故(水至清则无鱼)、术语(氢离子浓度指数)等等,在《现代汉语大词典》里都是“词条”。 因为把“word”翻译成“词”而不是“字”(还真搞不清楚究竟是谁那么自以为是这样翻译的。但肯定是“出于好意”。这就是“好的意图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”的又一绝佳例子),于是中国学生不小心就在脑子里把英文的“字”(“word”)与中文的“词”两个原本并不对等的概念等同起来,于是查英文词典的时候,心里觉得“顶多就是查词”么,而从来不在意那些“words”还会拼起来成为“phrases”,大概这就是中国学生为什么总是疏于去查“phrasal verb dictionary”或者“dictionary of idioms”的原因了罢。事实上,大多数英文词典也包含有足够多的phrasal verbs和idioms的解释,但是,大多数学生总是以为只要认识一个句子里的每个单词就可以了,于是总是出现理解上的漏洞。 看看这段文字(这是含有这道词汇题的托福文章中的另外一个句子):
学生可能会去查counteracted(查过之后会懊悔“怎么这么简单的组合词竟然没有一眼看出来?”),也会去查roost、predator、vulnerable,以及prey。然后就觉得“尽心尽力”了。可是,“birds of prey”并不是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的“被捕食的鸟”而是“食肉鸟、猛禽”。
再看一段文字(这是Collegeboard网上提供的Online Course中阅读练习文章中的一句话):
我的一位同事曾经把这句话翻译为:
我的这位同事是位非常认真的人,其他同事甚至认为他有时认真到神经质的地步。但这一次他还是出错了。这句话里的“striking home here and there”肯定不是“惊扰各地的家庭”,因为“strike home”是个词组,意思是““击中要害”。他没有去查,所以犯了“低级错误”。 《金山词霸》应该是国产软件中使用率最高的软件之一,能排在《金山词霸》之前的恐怕只有腾讯的QQ和少数几个诸如迅雷之类下载工具而已了。IM工具除了 QQ之外还有很多选择比如MSN、GTALK,下载工具除了迅雷之外还有快车、电雷等等,但是英汉词典软件里,十年来几乎一直都是《金山词霸》独占鳌头。 这个帮助了无数人的软件实际上烂得一塌糊涂。十年来不停地推出新版本,除了错误越来越多之外,新功能乏善可陈。除了文本错误之外,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,比如:
尽管《金山词霸》从来都不是令人满意的产品,但确实还是有可取之处的。其中最受用的是它的“词组自动识别”——金山公司自己并未大张旗鼓地宣传的一个功能。看看下面的图片就知道这个功能有什么用了。 学习英语的时候,常遇到的苦恼之一是“每个单词都认识,但是拼起来就不明白……”。可是有比这个还可怕的,就是“以为自己看懂了,而实际上并没有看懂……”——我经常说“你不知道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。” 指的就是这种情况。比如“purple passage”这个词组,“purple”谁都认识,“passage”谁都认识,于是,如果没有一个像《金山词霸》这样“智能”的鼠标辞典(当然前提是在阅读的文本是电子文本而不是印刷版),绝大多数人可能就把自己糊弄过去了,而全然不知“purple passage”是一个词组,这个词组的意思是“词藻华丽的段落”,而不是“紫色的篇章”。 印象中我第一次被《金山词霸》的这个功能震动,是很多年前某次随手用鼠标划过一篇文章,得知“birds of prey”的意思原来是“食肉鸟,猛禽”,而不是我原来想当然以为的“被捕食的鸟”(就是本文最初提到的那段文字。后来讲课的时候,把这个当作一个重要的例子,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与当初的我一样)——那一瞬间头皮发麻后背发凉,于是养成了经常用鼠标扫一遍读过的文章的习惯;这些年,因此受益无穷。 |